我省推動移風易俗深入人心——[牢記囑托 展現新風采]文明新風撲面來
銅仁市印江自治縣天堂村院壩協(xié)商會議。印江自治縣委組織部供圖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牟元媛
“以前村里辦個喪事,要吹拉彈唱、大擺宴席折騰好幾天,花費很大。如今推行‘33治喪機制’,3天就能辦結,不僅禮制齊全,還能省差不多1萬塊錢呢。”近日,六盤水市六枝特區(qū)大用鎮(zhèn)涼水井村村民陳女士為母親操辦喪事后,深有感觸地說。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要堅持移風易俗,積極培育文明新風。近年來,我省將移風易俗作為改革的切入點,著力培育新的文明風尚。各地區(qū)和相關部門聚焦問題,細化落實針對性政策舉措,群眾在人情、宴席、彩禮等方面的支出負擔明顯減輕,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逐步發(fā)生積極變化。
“高價彩禮”漸成過往,“簡約婚禮”成為新潮流,“合約食堂”里滿溢人情味,“文明積分”兌換出幸福感。當下的貴州,正以移風易俗為筆,努力書寫物質與精神雙重富足的美好畫卷。
破舊立新向陳規(guī)陋習“宣戰(zhàn)”
2月6日是遵義市鳳岡縣鳳嶺街道文峰社區(qū)居民安南山92歲生日,他揮毫寫下“一概免禮”四個大字,張貼于家門口。
曾幾何時,當地壽宴講究擺百桌、設戲臺,動輒耗費三四萬元。“孝順并非靠辦一場‘體面’的壽宴來體現,平日的關心與照料才更重要。”安南山將壽宴改為至親小聚,用真摯親情替代鋪張排場。
移風易俗,破的是陳規(guī)陋習,立的是文明新風。在貴州,各地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舉措,向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堅決“宣戰(zhàn)”。
為讓移風易俗有規(guī)可依,冊亨縣制定《關于深化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xiāng)風實施方案(試行)》,秧佑村經集體商議約定,婚嫁、喪葬等送禮不相互攀比,嫁女實行“一頓認親飯+一個感恩紅包”,還將推行低彩禮、零彩禮寫入“禁碑亭”村規(guī)民約;黔南州平塘縣推行“村民動議、村委商議、鄉(xiāng)鎮(zhèn)決議”三議工作法,把“車不過十、禮不過百”等標準寫入章程,創(chuàng)新“紅黑榜+積分制”管理制度,表彰文明家庭;黔東南州黎平縣聯合呂孖、高求等11個村寨,創(chuàng)新推出“跨村合約”,對婚事彩禮、酒席辦理、文明送禮等作出統(tǒng)一詳盡的約定,大力營造節(jié)儉文明的婚慶新風尚……
“自從有了村規(guī)民約的約束,濫辦酒席的現象大幅減少,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深得人心,村里的風氣越來越好。”畢節(jié)市黔西市谷里鎮(zhèn)自治村村民宋興感慨到。
創(chuàng)新方式搭建文明實踐新平臺
“老馬,今天又帶啥新鮮故事來啦?”年逾古稀的馬國友剛邁進茶館,木桌旁的老茶客們便笑著招呼。在遵義市赤水市,像馬國友這樣的“茶館嗑子匠”志愿者有500多位,他們穿梭于趕集市場的喧鬧聲中、農家小院的曬谷場邊,乃至田間勞作的短暫歇息間隙,成為鄉(xiāng)親們盼望見到的“新聞發(fā)言人”。
移風易俗,既需要剛性的制度約束,也離不開柔性的宣傳引導。
在黔東南州凱里市,苗家阿妹用清脆的苗語快板敲響婚俗改革的節(jié)奏,侗寨歌師將“喜事新辦”融入悠揚的侗族大歌,繡娘們飛針走線,把“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繡進絢麗多彩的苗繡里。每逢“蘆笙節(jié)”盛會、“鼓藏節(jié)”祭祀等民族節(jié)日,村里都會用帶著鄉(xiāng)音的習俗和民族藝術,展現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文明理念,傳遞新時代的新風尚。
在貴陽市烏當區(qū),“無高價彩禮、無奢華酒席、無低俗婚鬧”的“三無婚禮”正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儀選擇。此前,王崗村村民花興川因“吃酒”負擔沉重而煩悶。如今,在農村“五治”工作的成果下,他重展笑顏。去年,他響應村“兩委”號召,將自家閑置農房改造為“庖湯”農家樂,接待了3000多名游客,獲利10余萬元。
曾經用于攀比彩禮的曬谷場,搖身變成“文明積分超市”;過去擺滿酒壇的堂屋,如今開設了農家書屋;省下的“面子錢”,化作為產業(yè)發(fā)展的“里子金”。各地積極創(chuàng)新形式,搭建起一個個充滿活力的文明實踐新平臺。
榜樣引領激發(fā)群眾內生動力
貴陽市南明區(qū)永樂鄉(xiāng)水塘村黨員方秋林在其母親去世后,主動向村委會報備,并在村紅白理事會的幫助下,按照“喪事最多辦三天、禮金最多收50元、酒席最多辦15桌”的標準辦理喪事。“老方家是全村第一個簡辦喪事的,他都帶頭了,我們也要跟上。”村里的人紛紛對方秋林家豎起了大拇指。
在推進移風易俗過程中,各地注重發(fā)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評選表彰先進典型,激發(fā)群眾參與移風易俗的內生動力。
銅仁市萬山區(qū)將移風易俗列為“一把手”工程,由區(qū)委書記掛帥,各級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帶頭踐行文明新風,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婚喪嫁娶觀念,帶動群眾自覺行動、廣泛參與、全力支持;安順市每年開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營造出“以文化人”的良好社會氛圍。“如今村里形成了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互助的良好風氣,也不會因婚喪嫁娶、高價彩禮鬧不愉快,傷了和氣。”安順市七眼橋鎮(zhèn)本寨村村民黃慶平說。
“移風易俗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們將持續(xù)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廣泛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大力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加強文明鄉(xiāng)風建設與人居環(huán)境整治、基層治理結合起來,統(tǒng)籌部署、統(tǒng)籌推進。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讓文明新風在貴州大地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2.5萬個,44個縣(市、區(qū))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合署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