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縣構建校園法治“雙防線”筑牢青少年成長法治屏障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三周年之際,丹寨縣創(chuàng)新構建“警察信箱+法律禮包”雙防線機制,護佑未成年人成長。
“雙防線”筑牢安全網(wǎng),從警示守護到精準應急。一是警察信箱長效守護。活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宣講團特別設置的“警察信箱”環(huán)節(jié),民警向全體師生公布24小時服務熱線和線上聯(lián)系渠道,通過信箱收集霸凌苗頭、家庭侵權等線索,48小時內聯(lián)動司法所、婦聯(lián)介入處置。例如,揚武中學800余名師生參與的法治課上,現(xiàn)場設立“警察信箱”并發(fā)放手冊,同時建立校園法律顧問常態(tài)化機制,標志著該鎮(zhèn)青少年保護向長效服務體系轉型。通過這種方式,讓同學們感受到警察就在身邊。二是法律禮包精準應急。司法局編印的《常見的法律問題》”成為“校園爆款”,其中防性侵章節(jié)采用漫畫圖解生理邊界,防霸凌篇附有《治安管理處罰法》責任年齡對照表。司法所工作員在咨詢臺前連續(xù)接待6名學生,解答“父母偷看日記是否侵權”等困惑。
校園安全防護教學,從單向宣講到雙向互動。一是霸凌防治實戰(zhàn)教學。縣公安局法治大隊民警以“某校霸凌案”為切入點,詳細講解校園霸凌的表現(xiàn)形式和危害,并通過情景還原視頻演示取證要點:“聊天記錄要完整保存”“受傷部位需多角度拍攝”,民警現(xiàn)場指導學生操作手機取證功能,明確“證據(jù)鏈”留存標準。初三學生李明在演練后感慨:“學會拒絕作惡同桌的嘲笑,就是對自己負責”。二是性侵防范場景化科普。派出所民警創(chuàng)新使用人體模型以通俗語言講解隱私部位保護、辨別和防范性侵害行為。結合真實案例,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性侵害發(fā)生的誘因、特點及危害,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并引導學生在遭遇侵害時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并保留證據(jù)。
民法典浸潤未成年,從法條解讀到思維培養(yǎng)。在后續(xù)開展的“典亮未來”系列活動中,司法局普法團聚焦青少年三大痛點:一是網(wǎng)絡打賞陷阱。結合13歲學生挪用學費打賞主播案,解讀《民法典》限制行為能力條款,幫助青少年認清網(wǎng)絡打賞的法律風險;二是高空拋物追責。用實驗演示雞蛋從4樓墜落的沖擊力,明晰第1254條連帶責任,增強青少年對高空拋物危害的認識;三是人格權保障。通過“同學偷拍丑照群發(fā)”案例,闡釋第1019條肖像權保護,引導青少年尊重他人人格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