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余家直銷門店落戶貴陽,年銷售額超1.5億元[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鳳岡菜進城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李坤 牟紹莉 席忞禾
6月21日,星期六。
家住貴陽市觀山湖區(qū)中鐵閱山湖小區(qū)的顏阿姨早早起床。周末家人聚在一起,她要去小區(qū)附近的“遠山農產”門店買些新鮮蔬菜,張羅一家人的早飯。
6點30分,“遠山農產”門店負責人周旭駕駛著他的蔬菜運輸車駛入小區(qū),這是他連夜從200余公里外的遵義市鳳岡縣農戶那里采購來的,有的蔬菜還帶有露珠,豆腐還留有余溫。
土豬肉、土雞、土鴨、豇豆、茄子、辣椒、玉米、西瓜、豆腐……40多個品種,2000余斤“土貨”不一會兒擺滿了攤位,等待著市民挑選。
此時,像顏阿姨一樣前來買菜的市民越來越多,數十平方米的門店很快擠滿了人。裝袋、上秤、算價、掃碼,顏阿姨將認真挑選好的新鮮食材放進自帶的小拖車,急切地帶回家。
“鳳岡菜新鮮,味道正宗,吃著放心!”顏阿姨告訴記者,“搬進小區(qū)一年多,每次都會來買。”
顏阿姨所說的“鳳岡菜”,是鳳岡人在貴陽銷售的山區(qū)農特產品,因其獨特的銷售模式、新鮮和地道口感等因素,已在貴陽市民中小有名氣。
這些門店多以“山”命名,如“遠山農產”“山邊手工農產”“高山廚娘”……百余家農特產品銷售店,分布在貴陽市各大社區(qū),背后支撐起一條完整的產業(yè)鏈,為這座城市注入滿滿的煙火氣。
從田間到舌尖,這些來自大山深處的美味,不僅征服著城里人的味蕾,勾起他們的鄉(xiāng)愁,還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成為推動興業(yè)、強縣、富民一體發(fā)展的生動注腳。
200余公里飛奔,只為城里人嘗鮮
6月10日16點,鳳岡縣鳳嶺街道文峰社區(qū)石橋組的菜地里,紫色的茄子掛滿枝頭,沉甸甸的絲瓜垂在葉間。
謝成剛夫婦一邊采摘蔬菜,一邊查看農作物長勢。“我們用傳統(tǒng)種植方式種出來的蔬菜口感好,城里人可喜歡了。”謝成剛蹲下身扒開茄子的葉子,根部的泥土還殘留著農家肥的痕跡。
17點,謝成剛夫婦背著背簍,提著籃子,小心翼翼地將蔬菜一次又一次地往家里運。擔心菜被顛壞,夫妻倆寧愿多花點力氣也不用三輪車運輸。
19點,貴陽市云巖區(qū)“山邊手工農產”門店的負責人徐朝海駕駛著運輸車輛開始了當天的采購,第一站就是謝成剛家。
“沒有打過農藥,可以直接吃。”謝成剛隨手拿起一根黃瓜吃了起來,再遞給記者一根。記者咬開時,“咔嚓”一聲脆響,汁水瞬間漫過舌尖,是記憶里的田園味道。
兩人默契地分工:謝成剛將分揀好的蔬菜遞給徐朝海,后者小心翼翼地碼進貨箱,隨后便開車趕往下一家農戶。
“今天就跑兩家,其他的在鳳岡民生綜合市場采購,那里有很多農戶在賣。”徐朝海說。
21點,徐朝海回到鳳岡縣城的家進行簡單休整。
6月11日凌晨2點30分,伴隨鬧鐘響起,徐朝海又開始了他的采購工作。
這時候,鳳岡民生綜合市場的街道已經熱鬧起來,百余米的街道停滿了裝運農特產品的車輛,農戶們有的將自家的蔬菜擺放整齊,等待著像徐朝海這樣的采購商收購,有的正打著手電筒稱重,出售產品。
“我必須在5點之前采購完,這樣才能趕在上午8點前把蔬菜運到貴陽,讓市民們吃上最新鮮的菜。”徐朝海說。
民生綜合市場里的農貿市場燈火通明,這里是徐朝海此次采購的最后一站。數十個攤位上擺放著剛屠宰的土豬。徐朝海拖著10個塑料筐徑直向張建軍的攤位走去,他們已經達成了長期合作關系。
超過五指厚的肥膘在燈光下泛著油光。“從肉的顏色和肥肉的蜂窩眼可以看出,這頭豬至少用熟飼料喂了一年,品質非常好。”洗完手,徐朝海熟練地按訂單將豬肉進行切分裝車。
凌晨5點,徐朝海的車輛裝載著大約2000斤的“土貨”準時駛入鳳岡高速收費站。200多公里的路程,他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跑完。
一路上,他全神貫注。兩個多小時后,當清晨的陽光灑在貴陽的大街小巷時,記者跟隨徐朝海的車抵達了他的門店。
在鳳岡,每天都有數十位像徐朝海一樣奔跑在搶“鮮”路上的人,他們星夜疾馳,只為將新鮮的“土貨”早早送到貴陽市民的菜籃子里。
120余家門店,撐起“土貨”產銷鏈
得益于農特產品的出村進城,華梅的產業(yè)發(fā)展從最初的活雞販賣延伸到雞肉加工。
6月10日18點,鳳岡傳統(tǒng)農特產品交易市場“媚姐辣子雞”加工坊里,華梅正將冷卻的辣子雞進行真空包裝。旁邊的工作人員攪動著直徑約一米的鐵鍋,散養(yǎng)的三黃雞肉在鍋中噼啪作響,搭配著辣椒、菜籽油的金黃湯汁咕嘟冒泡。
“中火過油,小火再炒足一小時,雞骨頭都是香的。”華梅介紹道,貴陽的鳳岡農特產品銷售店搶著要,多的時候一天要賣上百斤,收入超過3000元。
此時,不遠處的“奎哥白糕”店飄出陣陣米香。
曾經的炒板栗師傅敖幫奎正將發(fā)酵8小時的米漿舀進蒸盤,20分鐘后,數百個白胖的米糕堆疊成小山。
“不加泡打粉,全靠老漿引子,咬開能看見蜂窩眼。”他打開蒸箱,熱氣蒸騰中露出自豪的笑。如今店里80%的訂單來自貴陽的鳳岡農特產品銷售店,每天消耗200斤大米,米糕仍供不應求,“以前半年忙著炒板栗,半年閑,現在天天有活干,收入翻了好幾倍。”
一邊是熱火朝天的生產畫面,一邊是人潮擁擠的熱銷圖景。
6月11日7點50分,到“山邊手工農產”門店購買鳳岡“土貨”的市民排起了長龍。
“買了回家吃早餐,他家的東西正宗,我經常來。”自從吃過這家店的農特產品后,75歲的盧文品便成了常客。
這樣火熱的場景,在其他鳳岡農特產品銷售門店幾乎同樣存在。
6月12日12點,位于貴陽市南明區(qū)的“傳統(tǒng)農特產品銷售店”,當天從鳳岡購買的近萬元的幾十種“土貨”已所剩無幾。“我們不賣隔夜菜,剩下的就自己吃。”門店負責人王飛說。
賣產品,更是賣生活。貴陽的每個鳳岡農特產品銷售店都有自己的顧客微信群,負責人們在群里實時發(fā)布他們深入田間地頭查看農特產品種植、生產、采購的圖片和視頻,讓消費者直觀見證食材“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此外,他們還把自家的餐桌搬進了門店。“土豬肉炒出來的油渣能香一條街。”王飛打趣道,有顧客聞香前來購買產品。
當天剩余的產品除了自食以外,部分門店也會將產品加工成鲊肉、鲊排骨、鹽菜肉等具有當地特色的食品,深受顧客喜愛,甚至有的門店還發(fā)展了下游產業(yè),開起了餐飲店。
因傳統(tǒng)農特產品品種豐富、品質優(yōu)良,經過10余年的發(fā)展,鳳岡農特產品經營已初具規(guī)模,供貨農戶、商戶達數百戶。數據顯示,貴陽的鳳岡農特產品銷售店數量逾120家,覆蓋貴陽市觀山湖區(qū)、云巖區(qū)、南明區(qū)等區(qū)域60個大中型居民小區(qū),擁有運輸車輛百余輛,日最大運載量超過300噸,帶動上下游就業(yè)超過5000人。
1.5億元銷售額,小商品有大市場
貴陽各小區(qū)的鳳岡農特產品銷售店,是連接城鄉(xiāng)的紐帶,更是鳳岡農特產品展示的窗口。
位于貴陽市觀山湖區(qū)的“高山廚娘”店便是其中之一。店面不大,卻擺滿了琳瑯滿目的農特產品,從菜籽油、辣椒到土雞蛋、生態(tài)豬肉,應有盡有。
門店負責人陳偉是在貴陽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2年,在遵義搞餐飲的他聽朋友建議,在貴陽市觀山湖區(qū)世紀城街道開了第一家鳳岡農特產品銷售店“高山廚娘”。
“我們店去年營業(yè)額約500萬元。”陳偉說,現在貴陽已有17個加盟店。
陳偉的成功源于10余年“寧缺毋濫、誠信為本”的堅守。他每年都要走訪鳳岡各鄉(xiāng)鎮(zhèn)了解種植養(yǎng)殖情況,與農戶緊密合作,直接從源頭收購確保品質。
在陳偉等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鳳岡農戶走上了綠色種植養(yǎng)殖的道路,農特產品不僅不愁銷,還能賣出好價錢。目前鳳岡已形成20余個專業(yè)蔬菜種植村寨,縣城附近職業(yè)菜農約150人。
為了保障農特產品穩(wěn)定供給,當地還培育了“土特產經紀人”約100人,他們穿梭于偏僻農村,為貴陽的鳳岡農特產品銷售店收購村民吃不完的蔬菜、畜禽等,賺取傭金,他們的活動范圍不局限于鳳岡,已覆蓋到遵義務川、余慶、湄潭,銅仁德江等周邊縣份。
“土貨”進城,不僅帶動就業(yè)和群眾增收,還吸引外部投資。“看好鳳岡的農特產品市場,計劃投資300萬元建設生態(tài)食材供應鏈。”農活(貴州省)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巽行介紹,目前公司用訂單的模式與鳳岡縣天橋鎮(zhèn)、進化鎮(zhèn)等5個鄉(xiāng)鎮(zhèn)農戶合作共建基地5000余畝,簽約農戶100余戶,帶動約600人就業(yè)。
該模式不僅從源頭保障品質,更為門店節(jié)約運輸成本。目前,與該公司合作的貴陽門店有12家。
位于貴陽市南明區(qū)花果園社區(qū)的“深山手工農產”店就是合作門店之一。
“以前自己采購非常累,現在只需手機下單,農活(貴州省)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的冷藏車在早上8點前就會把貨送來,跟自己采購的品質一樣,還節(jié)約了成本。”門店負責人易仕光說。
除了原料供應有保障,鳳岡農特產品的銷售范圍也在逐漸拓寬。
“山邊手工農產”店里總有一個角落堆放著打包好寄往外地的“土貨”。“多的時候,一個月要發(fā)五六十單快遞。”徐朝海介紹。
其他門店亦是如此。“我們的‘土貨’市場除了覆蓋北京、上海、湖南等地,還遠銷迪拜。”貴陽市云巖區(qū)未來方舟一家名為“蘭軒坊”門店的負責人崔雄說,“迪拜的客戶一到冬天就訂購我們采用傳統(tǒng)工藝熏制的臘肉、香腸,已經持續(xù)了3年。”
今年鳳岡縣政府工作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2024年,鳳岡菜在貴陽銷售額達1.51億元。
貴州省慈善聯合會副秘書長馮小山長期致力于培育和推廣貴州農特產品,他評價:“把貴州深山的農特產品變成商品是個難題,因為這一類產品大多分散、零碎,可喜的是,經過10多年的探索,鳳岡人把深山農特產品賣到了貴陽,形成了包括后端種植、加工,中間組織貨源運輸和前端門店直銷的產業(yè)鏈,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商業(yè)模式,蹚出了一條把深山區(qū)農特產品賣到城市的路子。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展,貴州大山深處的更多農特產品必將出黔、出海。”
鳳岡被譽為全球罕見的“鋅硒同聚”核心區(qū),含鋅、硒耕地面積分別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97.66%、72.42%。鳳岡縣農業(yè)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堅持走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之路,鳳岡將大力推進全域有機、全產業(yè)鏈有機雙有機戰(zhàn)略,做大傳統(tǒng)產業(yè),做精鋅硒農業(yè),做優(yōu)有機品牌,打造具有持久競爭力的綠色食品特色主導產業(yè)。”
短評
品質為本實力“圈粉”
鳳岡“土貨”進城“圈粉”,不是山間食材的簡單物理遷移,而是鄉(xiāng)村農業(yè)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的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成為推動興業(yè)、強縣、富民一體發(fā)展的生動注腳,也是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有力抓手。
品質為本,構建信任鏈條。鳳岡縣以訂單化種植養(yǎng)殖讓農戶與市場精準對接,誠信經營、定期檢測與通過微信群向客戶實時展示各個環(huán)節(jié),將品質透明化,當“原生態(tài)”從口號變?yōu)榭筛兄南M體驗,深山食材便憑借“硬核品質”征服城里人的味蕾,構建起從“田間到餐桌”的信任閉環(huán)。
“土貨”進城,一頭連著田間,一頭連著餐桌。這是城市與鄉(xiāng)村的互動。市民消費有需求,農戶種植養(yǎng)殖有盼頭,將城市與鄉(xiāng)村聯系得如此緊密。這是發(fā)展與生態(tài)的共贏。鳳岡菜受歡迎的背后,是依托良好生態(tài)優(yōu)勢,長期致力于打造“鋅硒特色、有機品質”的綠色食品特色主導產業(yè)的默默堅守,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金山銀山。這是傳統(tǒng)與現代的交融,深山里的農特產品,既有傳統(tǒng)的種植養(yǎng)殖方式,又有現代的農業(yè)科技賦能,不僅有利于農耕文化的保護傳承,留住城里人的鄉(xiāng)愁,也有利于農產品品質的提升。
從山間到城市,從“土味”到“潮流”,期待更多的貴州山區(qū)農特產品“出圈”,廣袤的鄉(xiāng)村必將活力無限。
來源 貴州日報
編輯 雷剛
二審 王珺
三審 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