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巴黎——中法藝術家奧林匹克行”:黔東南州苗族傳統工藝作品亮相法國
精湛的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獨特的苗繡和錫繡制作工藝,展示著苗族傳統工藝美術的非凡魅力。記者從黔東南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獲悉,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法國國家奧林匹克和體育委員會、法國職業(yè)足球聯盟以及法國多家藝術機構共同主辦的“從北京到巴黎——中法藝術家奧林匹克行”活動中,黔東南州吳水根的苗族銀飾鍛造技藝作品《龍船“一帆風順”》、石傳英的苗繡作品《龍鳳衣》和王亨石的錫繡工藝作品《錫衣》入展。
活動以豐富多彩的作品形式展示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外國觀眾可以近距離觀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fā)展與演進。我國共有多媒體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30多位中國非遺大師作品參加。
吳水根 苗族銀飾鍛造作品 《龍船“一帆風順”》
吳水根是黔東南州臺江縣施洞鎮(zhèn)人,潛心鉆研銀飾鍛制40余年,8歲起便跟隨父親學習銀飾制作,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貴州民族民間工藝大師、高級工藝師。
石傳英苗繡作品 《龍鳳衣》
石傳英也是施洞鎮(zhèn)人,從小便跟隨母親學習刺繡技法,將傳統苗族刺繡技藝與現代工藝品和服飾文化元素相結合,研發(fā)出了一系列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苗族服飾產品,深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為當地300多名繡娘帶來了可觀的穩(wěn)定收入,極大地促進了當地刺繡藝術的發(fā)展和傳承。
王亨石錫繡作品 《錫衣(劍河錫繡制作技藝)》
王亨石來自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寨鄉(xiāng)白露村,是劍河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服飾》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劍河縣婦女民族手工產業(yè)協會的副會長,2013年她成立了劍河縣苗族錫繡文化傳承工作坊,帶動了300余名農村婦女就業(yè),成為當地婦女學習苗族手工刺繡技能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