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里的中秋月
在中國人的眼里看來,中秋節(jié)必定是和明月聯(lián)系在一起。倘若這個中秋節(jié)的夜晚見不到明月,似乎這個節(jié)日過得也是索然無味,甚至連這個秋天算是過得沒意義了。“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
中國詩文里的中秋月,是億萬華夏兒女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園,亦是游子們精神寄托的文化載體,更是他們傳達對故鄉(xiāng)和親朋好友思念與問候的精神紐帶。正因為如此,才會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等千古名句。
月圓,本來象征著團聚、祥和。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里,往往不盡人意之事十有八九,往往是天上月圓而地上人不能團圓。故而,詩文里的中秋月,是對不能共度佳節(jié)的親人的一種慰勉。基于此,蘇東坡才會寫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膾炙人口的文字里,作者豁達的人生躍然紙上。
詩文里的中秋月,更是一種人生境遇的傳達。有寄情于山水,在清風(fēng)明月夜里放浪形骸的逸興遄飛。“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還有相思頓起,望月懷遠(yuǎn)的惆悵。“今年明月人望盡,不知秋思落誰家。”更有對時光易逝的懷念,飄忽不定人生的傷感。“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偉大領(lǐng)袖毛澤東詩文里的中秋月,完全拋卻了個人的情感和境遇,將他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索和探尋,以及對人民的無比熱愛的情懷融入其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與境界,讀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在青年毛澤東的詩文里,中秋月則是激勵他跋涉在救國救民征程上,一路向前、奮斗不已的“號角”。“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徹。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卻向青灘泄。雞聲歇,馬嘶人語長亭白。”
在中年毛澤東的詩文里,中秋月亦是照亮他轉(zhuǎn)戰(zhàn)陜北的引路燈,更是捷報頻傳的“信使”。“佳令隨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鴻音絕,妻兒信未通。滿宇頻翹望,凱歌奏邊城。”
在晚年毛澤東的詩文里,中秋月更是那些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魂靈到達的“天堂”,也是他緬懷先烈的場所。“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正因為我們對中秋月賦予了如此豐富、如此深厚的情感,所以中秋月才會成為中秋節(ji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會讓我們在每個中秋月夜里賞月、望月、寫文并且吟誦中秋月,更是留下了一段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