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村T”破圈背后:是文化根脈滿滿的自信
《大山少年驚艷國際T臺!45個貴州孩子用“非遺基因”征服中國國際時裝周!》火爆網絡
“突然就淚目了,這一刻民族的才是最美的。”“一針一線都是媽媽的祝福與愛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貴州,上分!”近日,一條《大山少年驚艷國際T臺!45個貴州孩子用“非遺基因”征服中國國際時裝周!》的短視頻火爆網絡,轉發(fā)、點贊均破十萬加,幾條高贊評論更是看得人激情澎湃、熱淚盈眶。
視頻短短1分鐘,卻足以讓千年苗繡、侗布、銀飾撞破世界的次元壁。
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的貴州“村T”少年少女們
70歲的貴州苗族爺爺用扁擔扛起5歲孫女走向T臺;小女孩身著的施洞支系苗繡盛裝,針腳里縫著外婆臨終前未了的牽掛;手中捧著的臺江姊妹飯、丹寨鳥籠,件件都是行走的文化密碼……一個個場景、一幕幕畫面激起無數觀眾共鳴:“這才是頂流中國美”。
此刻,這不僅是一場傳統(tǒng)服飾的展示,更是一次跨越代際的文化傳承。
而這個曾被貼上“貧困山區(qū)”標簽的省份——貴州,也正通過傳統(tǒng)服飾的創(chuàng)新演繹,開辟出一條民族文化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的新路徑。
爆火出圈的“苗族爺爺用農具扛孫女走時裝周”視頻
“其實,‘爺爺扛孫女’短視頻爆火并非偶然。”“村T”運營總監(jiān)吳光磊介紹,在貴州少數民族聚居區(qū),長輩用背簍、扁擔背負孩童是日常生活場景。古阿新團隊將這一畫面搬上T臺,成為足以令國際評委震撼的原生高級感。
而貴州“村T”的出彩出圈,也印證了一個真理: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復刻西方時尚邏輯,而在于激活鄉(xiāng)土社會的內生創(chuàng)造力。
“我們想通過服飾講述家族故事,讓觀眾看見手藝背后的溫度。”吳光磊認為,這種將個體生命史融入文化展示的敘事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非遺傳播的刻板印象。
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的貴州“村T”少女們談起琵琶,展示古老非遺技藝。
“村T”的起源可追溯至2024年7月23日,苗族設計師楊春林在凱里市民族風情園發(fā)起了首場“草根走秀”。參與者從田間勞作的村民到銀發(fā)老人,他們身著融合苗族、侗族傳統(tǒng)技藝與現(xiàn)代審美的服飾,用最質樸的自信征服了觀眾。
這場以“老繡新生”為理念的百姓秀場,將苗繡、蠟染、銀飾等非遺元素與農具、蘆笙等鄉(xiāng)村符號結合,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鄉(xiāng)土時尚美學”。
2024年,古阿新團隊又帶著媽媽們走上中國國際時裝周。今年,村T的目標更加遠大——帶著大山里的孩子走向國際T臺,讓45名貴州山區(qū)兒童成為主角。
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的貴州“村T”少年少女們
這些“村T少年”中,最小的僅6歲,最大的也不過9歲,他們穿著繡有家族紋樣的服飾,與北京孩童同臺演繹“中華民族一家親”。活動中,侗族女孩彈奏琵琶、苗族少年表演蘆笙舞等環(huán)節(jié),更是將非遺技藝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對話。
“這次,參加了中國國際時裝周的孩子們還在北京參觀了天壇、天安門廣場和長城,并與北京的孩子進行了交流。”吳光磊開心地說,這些經歷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民族服飾的魅力,還獲得了國際友人的認可,極大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
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貴州“村T”少女與觀眾互動
下一步,他們還將組織從大舞臺歸來的小模特在凱里主場進行匯報展演,讓這種“走出去+帶回來”的模式,構建起文化傳播的完整閉環(huán)。
據悉,“村T”自2024年7月起,每周五、六、日在貴州舉行,活動沒有固定時限,報名即可參加下一周的走秀。截至目前,已舉辦了38周,共10479場走秀,參與人次達三萬余人。
而“村T”展示的,也不止貴州本地的苗族、瑤族、布衣等少數民族服飾,還吸引了來自新疆、內蒙古等地的服飾展示。此外,二十多個城市的游客和二十多個國家的藝術青年也參與其中,共同感受貴州的獨特魅力。
由此可見,當民族服飾成為連接情感記憶與時代審美的載體,當鄉(xiāng)“村T臺”變成培育文化自信的土壤,鄉(xiāng)村振興便擁有了最具穿透力的表達方式。
貴州“村T”少年少女們合影
不難發(fā)現(xiàn),從“村BA”“村超”到“村T”,發(fā)起于貴州的“村字號”正逐步點燃鄉(xiāng)村振興的新活力。
但與足球籃球的競技狂歡不同,“村T”選擇以每周常態(tài)化的鄉(xiāng)村T臺為基點,讓田間地頭的繡娘與都市設計師共創(chuàng),把傳家寶級別的民族盛裝轉化為可日常穿著的時尚單品。
看,當孩子們穿著改良版侗布襯衫走秀時,傳統(tǒng)文化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流動的、生長的生命體。
與此同時,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這場始于外婆針線筐的文化覺醒,正在重構世界對中國民族文化的認知圖景。